個人認為成交量同樓市方向有一定關係。
除了炒家, 大部份人買樓都係長線, 應該希望用較低價買到高質素單位。
我留意到當大家鬥搶貨(成交大增)後, 樓價因為供應少需求大而上升, 業主議價能力會遠高於準買家, 佢地會反價, 封盤, 製造供應不足現象, 令準買家因為無得選擇, 只能用高價買入低質素的次貨。 此時, 炒家會陸續散貨, 半年左右樓市必然調整, 此現象近年在05年4月和07年11月出現過, 當時美聯35個屋苑成交量均超過500宗。
反之, 當業主和準買家實力相當, 雙方心目中價格有差距, 會引致成交大減。 正所謂十次牛皮九次淡, 此時屯積大量貨的炒家無法做到貨如輪轉, 會傾向減少持貨, 增持現金, 個別無實力的炒家更會開始割價求售, 放盤量大升, 令市場供應增加, 引致樓價向下調整。 此時早前低價購入單位的會開始想賺少點離場, 優質盤開始湧現, 而且會價廉物美。 此時長線用家正好可以慢慢(不是立即)選擇優質單位。
整個2002-2003的成交均偏弱, 當時美聯35個屋苑成交量徘徊100宗左右, 2006年中至2007年初也是如此。 如果選擇成交宗數低於100宗時入貨, 即使經歷陣痛, 即買即跌, 但大家應知道2003年尾以及2007年中後發生甚麼事。
當然每年2月左右因假期關係成交量大跌, 則沒有特別意義.
所以個人正等待美聯35個屋苑成交量低於100, 再等候出擊的機會. (8月18-8月24為104)。
但要注意這個分析有其限制, 因為只從微觀的角度出發, 並無考慮宏觀因素。 但買樓作為長線投資, 成交量的高低對樓市前景應有一定啟示。